80后中产鸡娃的那一套,90后不会接盘
鸡娃,最早是中产阶级的一个代名词。
焦虑的中产阶级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地调动各种资源,给孩子打鸡血,催促孩子学习,只为让孩子在这场教育考试竞争中成为佼佼者。
70后、80后中产之所以“沉迷”于此,是因为这拨人恰巧赶上了中国超大规模城市化和互联网红利,叠加那时候大学生还稀缺,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命运,实现了人生的逆袭,在大城市立稳了脚跟,也因此更加迫切地希望下一代依然能复刻自己当年的成功。
但现如今,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前30年过去了,当每年能够毕业一千多万的大学生不再稀缺、新生儿出生量可预见性地持续下跌、经济发展变缓所带来的岗位减少、大量工作被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所替代,ChatGPT的横空出世更是悄然打破了众多领域的生存规则……
这一切不免让人重新思考:学历这张旧船票,是否还能登上新时代的快艇。
01教育不是一块敲门砖
首先我们应该正视一点,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多年好日子已经过去了,这一段路即便放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去看,都属实是“偶然”而非“必然”的幸运。
当一切回归理性周期,如今的90后、00后大学一毕业就要面临的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、学历贬值的速度越来越快和工作越来越不好找的客观现状,而今年5月份的城镇青年失业率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,超过了20%。
这就意味着每5个年轻人中,就有一个年轻人找不到工作。
因此,当70、80后鸡娃一代还沉浸在靠读书逆天改命的美好信念中时,那些家里没有人脉和资源的90后、00后的985们正在为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焦头烂额。
他们不得不主动申请延迟毕业,以保留应届生的身份,为自己考公、考研上岸争取时间和机会。
能考上985的孩子,脑袋绝对不傻,他们做出的选择,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当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名校的孩子,到头来居然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,读书改命的愿望幻灭的同时,也让人重新审视教育本身的意义。
教育的本身就是教育,提高人的素质,培养人的思考能力、应变能力,而不是一块所谓的敲门砖。
新一代的985们是未来适应社会最强的一个群体,当他们意识到985毕业后也找不到很好的工作时,必然会重新调整自己鸡娃的态度。
这个态度不是说躺平不努力了,只是不会再单一地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,而是去尽力培养一个积极乐观、身心健康、有抗压能力的孩子。
02精英阶层永远是少数
当然,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读书仍然是一条主流的出路。
父母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,从小严格要求和管束孩子的基本行为习惯,这并不是鸡娃,并且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。真正的鸡娃,是指父母在追求一个不切实际、和孩子自身条件不匹配的目标。
以前大学文凭之所以能够改变人身阶层,就是因为它足够的稀缺。而今后只有顶流名校才是稀缺,但名校生不是靠父母盯出来的,靠的是其本身的自觉和自律。
一个高考能够考上一所985/211学校的孩子,他的学习成绩基本是要达到在当地重点高中重点班的中上游水平,否则没戏。
等到毕业的时候找工作是个什么情况,大家现在也都看见了。
比起学历,可能还是家庭的人脉资源更有效一点。
所以对于大多数中产来说,投入大几百万买学区房,每天带着孩子在去一对一补习班的路上狂飙,大概率是一条投资回报率并不高的路。
在资本市场中,无论是农民工,还是985毕业生,大家都被统称为“劳动力”,劳动力的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。
有数据推算,到2035年,我国大概能有3亿多的大学生,这就意味着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,再去掉老龄化人群,以及逐渐下降的出生人数,大学生的占比就更高了,所以,大学生并不稀缺。
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,但更为具体的解释应该是,稀缺、且被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够改变命运。
无论在哪个年代,稀缺且有用的知识都是少数,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永远都不会太多。
所谓“精英”或是“平庸”,本身不过就是按照其所占比例来定义的。
人生的路不只有高考这一条,而高考这条路显然是越走越窄,红利即将殆尽。
所以对于中产而言,鸡娃不如鸡自己,给孩子多创造一些物质基础,在大城市备下一套不动产,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,不要把他当成一个无情的刷题机器,只盯着高考这一条路。
多琢磨琢磨有没有其他能够弯道超车的机会,比如申请海外名校、比如发挥一些非学科类的特长、再比如想办法去搞个香港身份,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,好的父母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,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。
03未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
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迭代特别快的时代,社会岗位上所需要的技能不断地更新,大家基本上都是边工作,边更新迭代自己的技能。
就拿当下大热的考公来说,大学也没有一个专业是专门教考公务员的啊,大家都是自行去学习相关的知识;再比如说短视频火起来之后,不少运营岗的人就不得不去学视频剪辑,否则就会被淘汰掉。
新技术和新行业在不断涌现,未来几乎没有什么铁饭碗,没有技能可以保证⼀辈⼦都有饭吃,也没有⼈可以保证⼀辈⼦只做同⼀份⼯作。
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,以后坐在我们身边工作的也许根本就不是人,而是一台24小时不眠不休的机器。这是人类能够卷得过的吗?
所以,掌握具体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项技能变得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应变的底层能⼒。
应试教育,让我们习惯了去掌握知识点,然后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学习和思维方式。
就像脱口秀演员鸟鸟曾经说过的那样:“我的思维很简单,就是遇到困难就想刷题,包括参加脱口秀大会,我也总想如果有一套真题刷一刷就好了,最好有一本《五年大会三年模拟》。”
但等到了社会上她才发现,“会做题也没有用,因为很多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参考答案都是:略。”
04重新审视教育改革
鸡娃,伤害的绝对不是某一代人。
国家之所以在一线城市搞“双减”和“素质教育”,顶着压力推出小升初采用摇号上学的政策,就是为了降低大家去卷的意义。
因为在父母看来,孩子要想上好大学,就得上好高中,上好高中就得上好初中,上好初中就得上好小学,然后就造成了孩子三岁起就开始卷的结果,学区房更是卷出了大几万甚至十几万一平的天价。
这么卷的情况下,谁还敢生孩子呢?
所以搞初中摇号入学,让住便宜小区的孩子和住贵小区的孩子都去上同一个学校,而且大家摇中的概率都是一样的。
家长真想卷,那也等到初中才开始卷,小学的那点知识,真的没有技术含量。
况且,优秀的孩子绝对不是鸡出来的,他自身因素占到70%以上,再除去环境影响,家长的作用可能连20%都占不到。
至于教培,只会让资本肆意横行,把教育变成一个逐利的产业和工具。
很多人觉得素质教育简直是大逆不道,仿佛打掉教培就是断了普通人的后路,但说实在的,大家都去补课,那补课还有什么意义呢?
在学校不好好吃正餐,就等着课后一起加餐,这不过是让普通人全民都去承受这个加价不加量的教育罢了。
当然,有钱人的“一对一”小灶必然会一直存在,但富人和普通人的孩子,未来的路径本来就不尽相同。
教育改革的初期必然是不顺畅的,但这是为了避免我们的基础优质教育有一天真的成为富人的专享。
就像在某些发达国家,每所学校用的教材,学校都是可以自行编写、自行决定每个阶段学什么的,那些贵族学校的孩子,可能三年级就学了一元一次方程,而普通学校的孩子可能初一才能学到两位数的除法,所以这两拨人,怎么比?他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。
但在他们民众的眼中,这是正常的,因为有钱人拿钱买更优质的教育,天经地义。
反观国内,你的孩子和马云的孩子接受教育都用的是同一套教材,这是属于我们的小确幸。
人生是一场马拉松,抢跑的优势只体现在刚开始,能给教练带来片刻的兴奋,而决定人生高度的,往往要到中年。
青少年时期更应该培养的是底层思维能力、人文素质、身体素质…这些真正能影响人一生的软实力。
这一点,90后、00后的985们必然想得明白,所以即便生了孩子,他们大概率也不会去接80后中产老破小学区房的盘。
更何况他们要是没有看懂社会的运行机制,怎么会连孩子都懒得生了。
应图片来源于网络
- THE END -
内容转载可直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,备注公众号名称、ID,规范转载即可
商务合作/专访邀约/其他相关问题均可加知趣同学的微信:Couple_LL